展览

            巫鸿教授在OCAT北京展览开幕式上。

OCAT研究中心展览,2017北京

作为大型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天龙山佛教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将于2017年9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OCAT北京研究中心展出。这一展览利用已有的摄影记录与全新的图像科技重构了石窟的历史与早期面貌。天龙山石窟损毁之前,老照片是记录石窟原有面貌的重要信息来源,但同时这些照片也吸引着艺术品藏家与交易者,成为导致精美造像被劫掠的诱因之一。销售图录与美术馆档案中的照片也记录着造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流布情况以及它们为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与私人藏家购入的信息。

展厅展示内容包括石窟的历史,造像的近期历史与造像和石窟的数字三维模型。展厅设有装置可对三维模型进行互动式的观看。这类装置同时介绍了收集与处理三维数据以创造三维模型的流程。

不同的数字展示可分为四个类别:
1]   接近原始大小的三维模型的数字展示使得模型得以在高分辨率下呈现
14号与16号窟在展览中以数字三维模型的形式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与三维模型一同展出的也包括记录石窟中一些部位的早先与当下状况的照片与复原到原始位置的造像的三维模型。

为了增强看到立体的真实物体的视觉感受,造像的三维模式通过旋转得以从不同方向,在不同的受光条件下被显示。通过重组长期分离的身体部件,比如,躯干与切割下的头部,一些数字模型重构了残损造像的本来面貌。

互动观看体验突出强调石刻的体量感及其表面纹理,同时邀请观者通过触屏以不同方式—放大缩小,改变光照条件与背景呈现—操控模型。实时界面可以确保观者达成以上操作。

在2号窟的虚拟模型中,三维扫描的造像被放置回现已残损的壁面之上—它们原初在石窟中的位置。

2]   数字化时间轴展现石窟历史与造像及其移动情况的历史
第一条时间线呈现了石窟寺的整体历史:自六至八世纪的建造期直至进入现代之后首批参观者对其进行的早期研究与相关影像材料。上世纪的照片记录了造像被毁损的过程。

第二条时间线追索二十世纪期间天龙山造像从原址中被移出而辗转各地,为不同藏家经手的状况。该条时间线的拟定借助了学术刊物,销售目录中的照片,私人收藏记录以及博物馆档案。大多数为人所知的造像目前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但也有部分仍在私人藏家和画廊中流转。

3]   三维模型的技术特点
位于世界范围内众多博物馆和收藏中的天龙山造像业已成为欧洲,北美及亚洲诸多国家的文化财产的一部分。尽管石窟的毁损令人痛心,迄今为止在众多博古馆对破损造像进行的保护彰显着这些艺术品在国际范围里备受重视。由其承载的艺术价值与宗教理念使这些作品成为历史教育与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渠道。

4]   三维模型的技术特点
对于中国以外的收藏中的造像使用全新的成像技术是此次天龙山石窟计划的一个主要方面。项目团队自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奔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对超过一百件造像进行三维扫描,数据处理以建造三维模型。这些最终成形的数字模型对造像的大小,形式,体量,颜色与纹理进行记录和归档

电脑软件可以多种形式展现三维数字信息—作为空间中的点、作为联结点的三角网络,以及作为由众多三角形表面构成的多面体。同时,扫描仪可将拍摄的照片与三维模型的表面对应在一起。

北京展览2015至2017,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展厅

2015年9月,由天龙山石窟项目发起的关于造像的数字三维模型展览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幕。展览为期一年半,于2017年春天结束。此次展览中的部分数字展示昭示了其应用于在OCAT研究中心进行的更大规模的展览的可行性。

16窟内造像的数字重构

16窟的历史照片,对比显示损毁情况的当下照片

造像残片的三维模型与近期拍摄的石窟照片

造像残片的三维模式加诸石窟照片的正确位置之上

等身造像的高分辨率显示和动画

在旋转中的造像身体部位

历史照片的数字时间轴

时间线之一:历史变迁中的天龙山石窟

时间线之二:世界范围内天龙山造像的流布

造像的全球分布

在夜间模式下旋转至一间博物馆的位置之上,随之显示位于该馆的一尊石窟造像

大坐佛造像,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

立姿菩萨造像,苏黎世里特贝格博物馆

三维造像模型的技术特点

5000 个三维点啮合成10000个三角形

人造光源下模型表面的10000个三角形

人造光源下模型表面的200万个三角形

作用于200万个有阴影效果的三角形上的逼真色彩